我不了解自闭症,可我了解研学营。
7岁自闭症男童参加户外研学在大理走失后,一位IP地址是广东的网友在我去年的一篇小红书帖子下留言就说这事,原因是我的帖子说的正是暑假研学营的乱象,劝各位家长“可长点心吧”,不要看广告宣传上写的师资配比就盲目相信,认为孩子送进机构就跟“进保险箱“一样牢靠。
别想当然,以为专业就如何如何。这个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,谁都不如您自个家里人对孩子上心。
刚临近暑假,年级群里就有好多家长开始打听哪儿有又凉快又好玩的独立营,想着把孩子送过去几天,自己就恢复“快乐单身汉”或者生娃前小情侣“想怎么浪就怎么浪”的好日子。
只是,独立营真没想象中那么安全保险。
我家幼儿园中班阶段参加过天文馆的半日单飞营。说好了家长在出口等,结果就听到队伍里有孩子走丢,工作人员给领队打电话时都还没有人发现队伍里少了孩子。
展开剩余79%此事一出,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,拼凑出更多单飞营的恐怖之处。
——北京动物园出口众多,家长提前把孩子接走了没跟带队老师打招呼,老师也没发现孩子少了也没给家长打电话确认。
——故宫单飞营,领队老师从这个景点到那个景点移动时,从头到尾没有点过人头,全靠不放心的家长临时当志愿者维持。
而这并不是个例。
现在研学营火爆,很多原先做境外旅游的从业人员发现这块蓝海后,就转了向,这还算好的情况。
更多就是临时拼凑的几个人,就开始宣传接单。有没有资质,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,这些都是未知之数。
不出事,自然是你好,我好,大家好;出了事,你就哭去吧,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。
别拿“见世面”忽悠人,我见过的世面从来不是靠参加几个活动得到的,我家孩子的世面更是我手把手、夜以继日熏染出来的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想参加几日训练营,就能改头换面重获新生啦,做梦许愿都没这么灵验的。
心理学家庭治疗流派有个观点:父母是原件,孩子是复印件。
只有父母正确了,孩子才会正确。反之,我们能从孩子的好坏,倒推出家长有没有问题。父母的言行、思想等会深刻影响孩子。孩子很多行为模式与互动方式是对父母的复制,若想孩子有眼界,请先提升父母自个。
回到 “自闭症孩子是否适合参加户外研学” 这个问题,答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“适合” 或 “不适合”,关键在于活动本身是否能匹配孩子的特殊需求。
自闭症孩子往往存在社交沟通障碍、感官敏感、行为刻板等特点。比如,
有的孩子对嘈杂环境极度排斥,可能会因突然的声响陷入恐慌; 有的孩子缺乏危险预判能力,看到感兴趣的事物会自顾自跑开,完全意识不到走失的风险。这意味着他们需要1 对 1 或极高比例的专人看护,需要提前熟悉环境、规避刺激源,需要看护者懂行为引导、能及时安抚情绪 —— 这些要求,连很多专业康复机构都需精心准备才能满足,更别说那些临时拼凑的研学营了。
那位走失的 7 岁男孩,或许正是因为机构既不懂自闭症孩子的 “逃跑逻辑”,又没有足够精细的看护流程,才让意外有了可乘之机。现实中,不少家长带着 “让孩子融入社会” 的美好期待报名,却没意识到:脱离专业支持的 “融入”,可能变成对孩子的二次伤害。
当然,这不是说自闭症孩子就该永远待在温室里。
我见过有特殊教育机构联合研学基地,定制 “小范围、慢节奏、高配比” 的户外活动:
提前一周给孩子看环境照片, 安排熟悉的老师全程陪同,每 15 分钟做一次情绪检查, 遇到问题能立刻启动干预方案。这样的活动,确实能帮孩子接触自然、积累社交经验。
但问题是,现在市面上 90% 的研学营连普通孩子的安全都未必能保证,又怎能指望它们为特殊孩子兜底?
家长与其赌机构的 “专业性”,不如先做足功课:比如,确认带队老师是否有特教经验,是否愿意提前沟通孩子的行为特点,是否有明确的应急预案。如果机构连这些都答不上来,说得再天花乱坠也不能信。
说到底,无论是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孩子,参加研学的前提都该是 “安全有保障”。对自闭症孩子而言,这份保障需要更细致、更专业的支撑。
与其盲目跟风 “见世面”,不如先找到能真正看见孩子需求的地方 —— 毕竟,任何成长都该建立在 “不迷路” 的基础上,不是吗?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网站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